上屆亞洲杯冠軍是澳洲,但你能立刻回答亞軍是誰嗎?伊拉克於2007年捧杯成為千古佳話,他們在決賽打敗的又是誰?以成敗論英雄,往往就是球場上的殘酷現實,結果先行、表現其次。球迷肯定對「藍武士」日本隊在本屆至今的演出(連續四仗僅勝「煲魚生粥」)感到失望,但當你回看日本在去年世界杯的遭遇,或多或少亦可理解他們今次的「消極策略」。
日本在世界杯最後一場分組賽對波蘭,於59分鐘落後0:1,另一仗哥倫比亞於74分鐘領先塞內加爾1:0,若兩仗維持戰果至完場,日本便可藉較少黃牌數目,壓倒塞內加爾而以次名出線,關鍵是日本不能多失一球,還有多一重保險是不論哥軍再入球或是塞軍扳平,日本亦照樣出線,故此日本在最後10餘分鐘放棄進攻,並換入防守中場長谷部誠代替前鋒武藤嘉紀,只求「保住敗局」,最終求仁得仁,雖引來四方八面抨擊,但出線16強的目標已達。
到了16強對比利時,順理成章被一致看淡的日本,卻連入兩球領先,但之後被追平2:2,決定性時刻在補時出現,日本博得角球,按照常理是拖延時間至完場,但本田圭佑卻選擇以進攻的形式大腳開入禁區,結果對手解圍後即來個快速反擊絕殺日本;賽後日本贏盡了掌聲,卻切切實實輸了比賽,再過十年八載,人們也只會翻查比利時勝3:2的結果,日本的優異表現?對不起,我沒有時間翻看。
假如,日本對波蘭時力拚求追和,但結果多失一球導致出局,大家肯定會指責他們愚蠢、策略錯誤,如今就是光榮地離開俄羅斯。當時擔任副手、現在坐正的主帥森保一,相信也深深體會兩件事:第一,只管運用有利達成目標的戰術,第二,踢主導的上風波未必是好事。16強對沙特阿拉伯,日本以不足3成的控球率贏1:0,八強對越南亦未見大舉進攻,同樣小勝1:0已收晉級之效,即使今仗對伊朗時「捱打」又如何?只要最終拿取冠軍,過程已無關痛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