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乒乓球圈一直有一句话,叫做:拿全国冠军比拿世界冠军、奥运冠军难多了。言下之意,就是中国乒坛的竞争要远强于世界,进而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:
全运会的乒乓球比赛,真的比奥运会、世乒赛更难吗?
本文将以此问题为中心,回顾相关历史,深入对比以上3个赛事的乒乓球项目竞争难度,顺便探讨另外7个比赛——世界杯、总决赛、亚运会、亚锦赛、亚洲杯、全锦赛、国乒直通赛(以及类似的队内赛事,比如奥运模拟赛之类的)的难易程度:一家之言,请多批评指教。
详细内容请看下文。
一、国内外比赛的技术、心理难度区别
众所周知,中国乒乓球队的实力非常强大,而且拥有最完善的培养体系,所以高水平的运动员非常多。所以我们看外协会经常会有瓦尔德内尔、波尔这样的“常青树”运动员出现,而中国选手打到30岁左右就可能要面临退队、甚至是退役的选择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明白国内比赛难打的根本原因:参赛选手的平均实力远高于国际比赛。
毕竟许多国际比赛都规定了每个大洲都要有人参加,且不说日本、德国这种强队都无法与国乒相比,那些来自澳大利亚等地区的选手大多也确实不及我们的省队运动员,非洲、美洲近年来虽然进步明显,可出彩的有就那么几个,大多仍然是不入流的水平。
但不可否认,国际比赛也有其不一样的难点。
首先,国际比赛涉及祖国荣誉,而且对个人名利的影响更大,所以运动员的思想包袱更大——谁说比赛就只有技术难度?心理难度不是难度?
全运会不管怎么输,也都是输给中国人,但奥运会、世乒赛输外战的话很容易招致国人“千夫所指”,君不见王皓奥运会输柳承敏一事被说道了多少年?国乒就曾经因为输外战而被球迷寄臭鞋垫,甚至还有人做出更过激的行为,这种压力岂是国内比赛能比的?
此外,全国冠军的名头再响,其影响力也确实稍逊色于奥运冠军、世界冠军。一个运动员如果能在奥运会、世乒赛上夺冠,为国争光本身就是无上的荣耀,而现在相关的广告代言、商业价值也会飙升,在巨大的名利面前,心理压力过大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?
其次,即便是从技术层面上看,国际比赛也有其独特的难度,其中最核心的两点在于:
一,国内高水平运动员虽然多,但许多人的打法比较趋同,而外协会选手原本就具有许多独特的身体素质(尤其是欧美、非洲运动员),且他们的技术动作也是五花八门,有种“野蛮生长”的味道,这也给国乒选手的备战带来了不小的考验;
二,国乒会经常性地组织运动员合练、队内竞争,而来自外协会的选手一年也碰不到几次,所以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也差很多——虽然短兵相接的不适应理论上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,但国乒非核心选手的外战、尤其是大赛经验积累速度明显更慢,所以还是吃亏的。
二、不同项目的难度区别
一般我们讨论国内外比赛的难度问题,大多只限于单打,不过众所周知,乒乓球比赛还有双打等项目,所以既然是要对比,那我们就全方位来看一看。
单打方面的情况刚刚已经谈过了,国内比赛平均水平高,国外比赛心理压力大、相对比较陌生,所以算是“各有所长”,本文不打算在这里强行为奥运会、世乒赛、全运会分出一个难度高下出来。
但是就近几年的情况看,这三个赛事在双打项目上的难度比较却比较清晰:全运会的双打夺冠难度在多数情况下要低一些。
这也难怪,全运会因为是国内比赛,以各省队或集体为参赛单位,所以国家队的许多顶尖双打组合可能被拆散,比如今年打进双打决赛的几对组合是——混双:许昕/刘诗雯、王曼昱/曹巍;男双:马龙/王楚钦、徐晨皓/闫安;女双:孙颖莎/孙铭阳,王曼昱/车晓曦。
而在奥运会与世乒赛的赛场上,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国家队的最强组合,而且外协会的配对也非常厉害,比如水谷隼/伊藤美诚、张本智和/早田希娜、林昀儒/郑怡静、伊藤美诚/早田希娜、石川佳纯/平野美宇、法尔克/卡尔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