羽毛球裁判对比赛的影响有多大?

2022-10-24 14:59 来源:滚球网

羽毛球裁判分为主裁判、发球裁判和司线员。主裁判可以对其他裁判的判罚做出自己的判断,换言之拥有“一票决定权”,发球裁判顾名思义只针对发球时是否违例进行判罚,司线员则判断球是否出界。


常看羽毛球比赛的人,应该会对坐在高位的主裁判有点印象,之所以“有点”是因为基本上主裁判的存在感并不强,仿佛也就是播报分数和比赛流程。比赛开始前,抛个硬币让选手挑边选择接发球,比赛结束后,接受选手们的握手感谢。



但其实,羽毛球裁判并不好当,你得经过层层选拔,最后通过国际赛场的现场执法考试获得A级国际裁判证之后,才有资格执法高级别国际赛事。


从本质上说,羽毛球裁判和其他球类裁判一样,维持着比赛现场的公平公正。在引进类似网球的鹰眼挑战之后,司线员的压力减轻了不少,但同时一些显而易见的误判也着实令人费解。完全依赖人眼判断的时代已经过去,和鹰眼挑战的对决时代到来了。这也就意味着何时选择挑战也成了技战术的一部分。如果过早使用,一旦你的判断不准确,两次挑战机会稍纵即逝,在局末关键分阶段面对可能的误判你将无计可施。除此之外,在国际赛场上,我们也常能看到战术性挑战——即对结果无争议,仅将挑战回放时间作为间歇用来找回我方状态或者打乱对方节奏。


发球裁判的判罚是最具争议的,因为他们凭借的就是人类的双眼和发球判定仪。我们都知道双打球员的发球是技战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,对发球的高要求也使得双打的发球失误次数会远远高于单打球员。说到失误,大部分属于一般的发球错区,发球未进区或发球直接出界等非受迫性失误。


2018年以后BWF将“发球不过腰”这一笼统表述做了详细规定:发球不得高于1.15m。因此,所谓的“发球判定仪”就应运而生了。



说是仪器实则就是有一条1.15m刻度线的透明板,简单来说当球员发球时手抬到这条刻度线以上就是发球过高。但我们知道,从裁判角度看出去的1.15m必定不是绝对高度,加上球员的身高不同,对1.15m的“服从”也有待商榷了。所以该规则执行以来,大多时候是“差不多”即可的,而有些裁判却就是这么“较真”。


本赛季的丹麦公开赛,混合双打16进8的比赛,中国的雅思组合迎战东道主丹麦的两位选手。比赛第一局,雅思组合进入状态很快,相对轻松地大比分取胜。然而来到第二局以后,发球裁判却开始怒刷存在感,黄雅琼和郑思维的发球接连被判too high(发球过高)。偶尔一两次并不会影响到球员,但接二连三的判罚还是让雅思组合感到一头雾水,那条发球线一度显得那么让人害怕。



虽然最终雅思组合还是在对方一个发球下网后拿下了比赛,但纵观全场比赛,发球裁判竟然针对雅思的发球,判罚了9次过高,令人百思不得其解。赛后,球迷们更是对裁判肆意嘲讽道,三次世锦赛冠军难道还不会发球吗?

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规则是死的,人心却是活的。每一次的判罚均来自裁判个人对规则的理解及对比赛的阅读,也就势必掺杂着一些主观思想,我们常说的“主场优势”就是这么回事。不过,雅思组合的遭遇显然超越了这个范畴,变得倾向于“有意针对”。有人说,无论如何,雅思还是赢了。然而,如果对规则的解读在某一天突然出现了问题确实是十分严重的,这需要教练组和团队去厘清其中的原因,到底是裁判个人的判罚尺度问题还是球员们对1.15m线确实出现了麻痹大意?


裁判的判罚就像一把尺,但这把尺是人心操纵的,因此我们无法要求它的绝对正确。就争议判罚而言,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一定是选手自身的问题。在判罚当下,选手们能做的唯有接受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合理规避。这也考验着球员的心态和能力,比如雅思组合,即使遇到如此不合理的判罚依然能打出好球。


裁判是制定比赛框架的人,而框架里的内容则是由选手们去书写的。对顶尖球员而言,裁判不应也不能影响到全局的比赛,因为球拍在你手里,球在你眼里,只有打好自己的下一拍才有资格去面对下一轮更强的选手。最好的球员一定是训练刻苦的,他们懂得自己的优势和劣势,他们面对裁判的判罚也会有不同的情绪,但是因为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端,就应该能克服更多的问题,好比“裁判判罚”绝不能作为输球的借口一样,永远记得从自身找原因,才能走得更远。